在週五,位於紐奧良的「國家二戰博物館」向44位二戰老兵,包括榮譽勳章得主、解放的猶太大屠殺倖存者和公眾介紹了其最後一個永久展覽。美國演員湯姆·漢克斯也出席了這次開幕儀式。
在博物館網站發布的視頻中,主席兼行政總裁史蒂芬·沃森說:「我很高興宣布,我們將在今年秋天開放我們最後一個永久展覽,正好讓二戰時代最後倖存的成員能夠體驗我們為他們而建的東西。」
展廳展示了戰爭的結束、《大屠殺》以及戰後時期,以及這場鬥爭如何影響美國人的日常生活。
就像911恐怖襲擊事件後建立的安全框架(如TSA和DHS)一樣,戰爭的歷史後果改變了美國人的日常生活 – 今天的一代和未來的一代不了解很多方面。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是二戰後成立的一個由31個成員國組成的安全聯盟,目的是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戰後有責任保護民主。美國有責任建立戰後世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美國經濟和技術的興起,」戰爭與民主研究所的執行主任邁克爾·貝爾告訴數字。「我們今天有責任建立二戰一代所取得的成就。自由永遠面臨壓力。」
展廳由三層樓組成,每一層都裝飾有紀念、教育和深深觸動人心的主題。
「當你進入展廳時,你會通過一條走廊來紀念那些服役的人,」貝爾說。「有1640萬美國人服役 – 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
橫跨牆壁永久紀念了414,920名為國捐軀的美國人,其中展示了一些人的照片。
解放展廳的第一層是戰爭一代的人性犧牲以及戰爭代價的窗口。在這裡,您將找到展廳的中心 – 一個運送棺材和遺體的棺木箱,以前它運送了一名陸軍下士的棺材和遺體,最終運送到俄亥俄州洛林他的家人那裡,現在作為紐奧良博物館展廳的焦點。
參觀者還可以找到安妮·弗蘭克和她的家人躲藏的房間的重現,其中包括一張用於餐桌的木頭桌子,天花板上投影機會顯示弗蘭克日記中的恐怖片段。
「它看起來像人們真的住在裡面,」貝爾說。「我們有一位荷蘭青少年朗讀安妮·弗蘭克日記的內容。」
貝爾解釋說,博物館想重現弗蘭克和她家人的經歷以及生活在躲藏中的精神,並強調當時的生活狀況。團隊想為三種類型的觀眾提供體驗:快速通過的人、長時間停留的人以及打算仔細研究某件展品而不放過任何細節的人。
「我們的工作就是在同一個空間真正照顧這三種人。」他說。
此外,新展廳占地6英畝的第一層,還設有一個昏暗的洞穴式房間,展示「隱藏的寶藏」,包括二戰期間被納粹洗劫的猶太藝術品。這些文物後來被美國士兵在戰爭結束後歸還原主。
參觀者還可以觀看集中營擁擠生活條件的模擬,以及作為睡眠用的磚塊和櫃架。
第二層展示戰爭的持久影響、戰爭罪行審判的歷史等內容。在這裡,法庭式長椅面對一個屏幕,向觀眾講述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以及納粹德國高層政治領導人的定罪等內容。
「我認為它真正使戰爭在個人層面上變得可以理解。」貝爾說。「我相信他們將離開時感到受美國的啟發。」
雖然16歲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魯弗斯·貝克·奧斯汀曾在戰爭罪行審判中證實日本人的行為,但他本人並沒有在這個特定展覽中出現,貝爾說他的一段故事展示在博物館其他地方。
奧斯汀曾在1941年12月8日被日軍攻占的威克島上服役。他被俘虜後關押在上海北部的戰俘營長達44個月,被當作奴隸勞動。直到被解放軍解放。這條亞麻布褲子現在與其他戰俘用廢料製作的小提琴一起展出。
1944年,美國陸軍飛行員克萊爾·克萊因和他駕駛的四引擎轟炸機在德國被擊落。他成為戰俘,直到戰爭結束被解放。
「人如何維持自己的精神?」貝爾問道。「在4個月內,他用從床底和桌子下擦下來的木頭膠水,削成薄片,然後製作出一把小提琴。」
貝爾解釋說,克萊因在製琴方面很有技巧,但很明顯即使在有限的資源下,他仍然是一位真正的工匠,能用床和桌子的碎片製作出這樣精緻而出色的樂器。
克萊因後來成為一位木匠,並於2010年去世。
整個三層新展廳通過照片、實物、口述歷史等方式講述戰時故事。
在展廳裡,您可以聽到30分鐘被解放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和其他集中營倖存者以及解放者第一手恐怖描述。
「您會聽到故事的內容從『我親吻美國人的靴子』到『我無法歡呼,我想歡呼但我已經被虐待得太嚴重而無法做到』,」貝爾說,舉出一些口述歷史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