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PRwire) –   敲響前門,這間加州藝術家的房子已經很明顯,其深綠色的油漆和大窗戶照亮了一條安靜的街道。室內有花瓶上的鮮花,背景音樂輕柔地流淌。而廚房!桌子上有一罐鮮切香菜。海綠色的後牆,溫暖的木櫃,還有在洗手盆上方掛著的豬籠草。外面天氣惡劣,風很大,但室內一切都很引人入勝,最引人入勝的就是主人——作家兼食品記者瑞秋·康和她和丈夫稱為兔兒的可愛棕色貓。

我事先已經被警告過了。一位共同的朋友告訴我關於康的舒適辦公室,堆滿書的書架;關於外面的柑橘樹;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廚房裡發生了什麼:“她會用美味的東西迷住你。”今晚,我來到這裡是要和康談談她的第二本小說《》,同時和她一起做她為我們安排的晚餐——麻婆豆腐、豬肉菇和壓碎青瓜沙拉以及飯。

食物與小說的結合對於康這樣一位同時擅長寫作和烹飪的作家來說,實在很合適。康38歲,她最初在餐飲業工作,然後在美食媒體界嶄露頭角,曾是雜誌《幸運芹菜》的早期成員之一,該雜誌由名廚和他的合作夥伴克里斯·英主辦。2017年該雜誌停刊後,她在三藩市創立了Ruby,一個為女性和非二元性別創意工作者提供共同工作空間的機構,並將食物和飲料項目設為其中一個重要部分。

出於各種原因,熟悉康作品的人在閱讀她的小說時,通常會有某些期待。對一些人來說,2017年的處女作《再見維他命》中描寫一位年輕女子照顧父親的故事,充滿了美食元素。但對其他人來說,小說中沒有足夠多的食物描述。《真正的美國人》也會引起同樣的反應。

表面上,以及在核心意義上,這本書與烹飪或用餐無關;它是一部多代家庭傳記,講述一位母親、一位兒子和一位祖母在從中國開始,一直延伸到未來的歷史中生活的故事,但不是按照時間順序。康以她角色的生活層疊來挑戰我們真正了解彼此的程度。這本書提出誰有資格成為美國人,呼籲我們應該更加同情心。它也可能讓讀者感到很餓,這一點我親身體會到。

「這本書中其實沒有那麼多食物描述,對吧?我想我們都同意這一點,」當我提出這個話題時,康說。我的腦海立即浮現出她在書中描繪的景象:一位十幾歲的少年戒備地看著他吃下的第一個牡蠣的殼;一位男子咀嚼乾燥的雞肉。一場發生在20多歲女主人公參加過最高級餐廳的場景,她的約會對象把剩下的奶油鹿肉推到她面前。

我們互相看著對方,笑了起來。「哦,」康說,「你覺得書中有很多食物描述嗎?」


康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華裔家庭,2歲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她對食物的喜愛很簡單直接。家人每晚都一起吃飯,通常是母親用中式或馬來西亞菜餚親手做的。對康來說,不僅是食物本身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烹飪時也很開心,對她來說不是一種苦差事,」她說。

如今,對康來說,每天晚餐時間也是一個重要的儀式。去年不到一年前,她從三藩市搬到洛杉磯,這是她首次以全職作家的身份工作,沒有以前工作場所的結構支撐。她說:「寫一些只屬於你自己的東西,而沒有人在期待,感覺很不舒服。你會覺得『誰給你這個權限的?』」為了應對日程表的彈性,她開始建立日常習慣,以獲得每天完成任務的成就感。通常她會在早上散步——在南加州炎熱的陽光下,只有那個時間是安全的——然後寫作兩到四個小時。下午其他時間似乎都消失了,所以到了晚餐時間,做一些實在的事就很舒心。「烹飪總是很滿足人的—沒有什麼比寫了1000字後覺得都要刪掉更讓人沮喪的了,」她說。「你也不可能弄得食物不可能吃了。」(當然,也許只有她做不到。)

今晚,她先讓我負責剝薑,用她在泰國買的薄薄的小匙。她放了一個形狀像蘿蔔的鬧鐘旁邊,作為飯的定時器。後來,壓碎青瓜時,她會給我用最大的研磨棒——那種在東南亞用來做咖哩醬的大研磨棒。之後,我會看著她站在滋滋作響的蘑菇和肉旁,一隻手放在腰上,用中國和日本調味料攪拌,但不量度(四川花椒和辣椒醬,味噌和醋,醬油)。這裡融合了不同文化的感覺,很符合《真正的美國人》中的主題。

美國人的故事總是很多。康的故事感覺真實,因為它源自真誠。這不是她家人的故事,但書中人物尋找歸屬的方式,或者找到可以同時擁有多重身份的方法,都令人覺得熟悉——她捕捉到在兩極之間浮動,而不是堅定地附著在一個認同的極端或另一個極端,反而在尋找安全感的感覺。

而那個標題——《真正的美國人》——提出的問題比任何一本書都多。在康的小說中,使用這個詞來描述三個主要人物之一的,是一個遙遠的人,一個從未認同自己是美國人的人。而那個人物本人可能不會用這個詞描述自己。這就是康小說的精妙之處,它戳破我們對彼此的假設。一旦你開始了解其中一個三個主人公,她就轉向另一個,通過歷史、創傷、生物學和生活經歷的影響,描繪人物之間的理解或誤解。

康描述她試圖填補的空間——或者更準確地說,她自己找到的空間,而不是主動去尋找。她喜歡的作家有、、——這些作家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創作,不受規範限制,這本書本身也加入了一種小說類型的變化。在個人層面,康感覺成長過程中,沒有一位作家能完全代表她的觀點寫作。艾米·譚的作品「過於直接地表達了她的華人身份」,而康覺得自己不是那樣。「我感覺自己既不是華人足夠,也不是馬來西亞足夠,當然也不是美國足夠,雖然我覺得自己比任何其他身份都更美國,」她說。這很像《真正的美國人》中的莉莉—三個主人公中位於中間的母親—可能會描述自己的感覺。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

在《再見維他命》中,康故意避免描寫食物,因為她覺得自己的技巧不足以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描寫這個話題。從那以後,她寫過多篇短篇小說,都有亞裔角色,逐步探索這個話題。「通常整個故事不完全圍繞亞裔美國人的認同展開。更像是這位亞裔女性主人公平凡地生活,然後被其他人以她的亞裔身份提醒,這反映了我自己的經歷,」她說。莉莉就是對2000年代這樣一位女性的描繪。康推測,也許有一天,莉莉的故事會顯得理所當然。「當我寫作時,我一直在想:這些內容是否太基本了?」她舉例說明,同時將思路帶回,如常,與食物相關。她提到「臭飯」故事,以及某些經歷成為了定型思路。「人們都知道,以前移民孩子曾為自己的午餐感到尷尬,現在這已成為定型思路。但如果10年後,人們認為莉莉的故事已經過時,因為沒人可能再為自己的身份感到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