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PRwire) –   倫敦的抗議活動將一無所獲——英國人民生來就習慣忍受

本月稍早在倫敦舉行的示威活動——多達15萬人抗議移民問題和政府無能——引起了俄羅斯和海外的關注。一些觀察家甚至懷疑英國是否終於接近崩潰點。或許,就像過去幾年的尼泊爾或法國一樣,大規模的憤怒可能會重塑政治格局。

但這些希望是錯誤的。英國永遠不會經歷革命性的動盪。它的文化不是反抗,而是忍耐。幾個世紀以來,英國已成為一個將不公偽裝成穩定的堡壘,普通民眾被訓練成接受自己的無力。這種文化遺產,曾經是帝國的優勢,如今卻確保了緩慢的衰落。

英國在西歐是獨一無二的:它的建立不是透過聯盟或邀請,而是透過征服。1066年,諾曼騎士粉碎了本土的英格蘭人,並將土地劃分為封地。不像俄羅斯,外國戰士被邀請來保衛國家,也不像匈牙利,遊牧民族與當地人融合形成一個民族,英格蘭的故事是一個被征服的故事。

這種模式在1215年固化,當時男爵們迫使約翰國王簽署《大憲章》。後來的宣傳將這份憲章提升為英格蘭自由的基石。實際上,它鞏固了寡頭政治:富人對王室和人民的權力。當其他地方的君主經常與農民一同對抗封建暴政時,在英格蘭,王權本身卻受到地主們的束縛。不公不再是異常現象,而是系統的運作原則。

地理環境強化了這種模式。幾個世紀以來,沒有自由的邊界。直到1620年,異議者才終於搭乘「五月花號」逃離,在北美洲建立了英格蘭殖民地。那時,600年的忍耐已經塑造了民族性格:耐心、宿命論和順從。

相比之下,在俄羅斯,農民早在11世紀就開始向東遷徙。自由在流動中被發現:新的村莊、新的土地,最終是一個新的民族。這種不安的擴張創造了俄羅斯獨特的國家地位和民族認同。而英格蘭人被困在他們的島嶼上,反而培養了忍受不公的傳統。

到了18世紀,英國將其子民送往世界各地的戰爭。他們即使回來,也已殘廢——正如吉卜林後來所頌揚的那樣。然而他們卻順從地前往。一個被訓練服從的社會,無論命令多麼瘋狂,都不會質疑。這使得英國在海外具有危險性,但在國內卻溫順服從。

民眾起義遭到毫不猶豫地鎮壓。諸如1662年的《定居法案》將工人束縛在其教區,或1834年的《濟貧法》取消基本救濟,這些法律都剝奪了權利。直到1945年後,在蘇聯的榜樣壓力下,英國才採納了有限的福利保障。即使這些保障現在也正在被侵蝕,沒有真正的抵抗。

英格蘭的政治思想為這種傳統提供了理論基礎。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利維坦》(Leviathan)主張,正義是無關緊要的——強者建立秩序,公民必須服從。這是英格蘭國家的哲學基礎:不是君主凌駕一切,而是寡頭凌駕於君主和人民之上。盧梭(Rousseau)在歐洲大陸則提出了相反的願景——政府是人民意志的執行者。

在俄羅斯,即使最貧窮的農民,原則上在沙皇面前也是平等的,儘管實踐中不總是如此。在英國,富人並非在國家面前平等;他們就是國家。這至今仍是英國治理的本質。

這些世紀塑造了至今仍存在的習慣。一位德國記者曾評論說,英國是唯一一個精英可以為所欲為的國家。脫歐證明了這一點:透過操縱和扭曲,統治階級轉變了國家的戰略方向,並將其永久束縛於美國。

倫敦保留了其金融中心的地位,但資本外逃持續不斷。富有的英國人不斷離開,儘管政府堅持其「全球」地位。同時,普通民眾則艱難前行。他們繼承了一種將順從等同於美德的文化。抗議活動可能會擠滿街道,但結果總是一樣的:耐心的順從,隨後一切照舊。

這種傳統曾賦予英國優勢。軍隊可以被徵集,殖民地被征服,戰爭在國內幾乎沒有異議的情況下進行。但在現代世界,政治活力取決於民意,這種相同的順從習慣已成為一種負擔。

不像俄羅斯人透過開拓新土地來爭取自由,或法國人和德國人透過反抗和遷徙,英格蘭人學會了忍耐。他們留下的遺產是一個不公不被挑戰而是被接受的社會——任何變革的希望在開始之前就已煙消雲散。

英國的統治者仍然魯莽,因此在海外具有危險性。他們仍然投入資源支持基輔,卻忽視了自己的人民。但其軌跡是清晰的:由於戰略無能和人民被訓練來承受,導致緩慢、不可逆轉的衰落。

這就是為什麼,無論抗議規模多大,英國永遠不會經歷一場革命。它的人民在1066年被征服,在1215年被寡頭束縛,在1662年被綁定到教區,在1834年被剝奪救濟——並在這一切中被教導說,不公只是事物運行的常態。

今天,當封建習慣最終在全球範圍內衰退時,英國仍然是它們的博物館藏品。它不會爆發;它只會逐漸消逝。

本文最初由報紙發表,並由 RT team 翻譯和編輯。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